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从壹开始 [ Design Pattern ] 之一 ║ 设计模式开篇讲

缘起

 

不说其他的没用的开场白了,直接给大家分享三个小故事,都来自于我的读者粉丝(我厚着脸皮称为粉丝吧 😂):

问题一:半年前开始学 netcore,现在学东西还是有些吃力,老是报错,比如Autofac,而且还老是找不到解决办法,找到了吧,可能下次还是出错,学习也是断断续续的,但是公司还是用 .net ,心累

问题二:说自己跟着我的文章还有项目,学了 NetCore 也有一段时间了,基本都能看懂,但是学到了 DDD 以后,自己动手搭建,发现一直品不出来味道,仿佛又回到了当时用动软代码生成器生成三层代码的时代了,心慌

问题三:现在啥基本都会点儿,但是不是很懂原理,比如 Autofac 现在我基本都能改 bug,但是它是如何拦截代理服务的?感觉不踏实,要不要继续往下学,看着很多人说微服务啊,Devops啊,感觉很牛的样子,自己不会,感觉像小白,心迷茫

 

我也或多或少的有过这样的心理,我也相信,大家可能也偶尔会有这样的想法,虽然这三个问题看起来可能不一样,也可能里边有很多其他的原因,但是总结来说,可能有一个共同特性,那就是对原理和设计思路的不理解,只会用不会设计,或者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可能改了还会出错,或者会改了但是没有成就感,然后通过用“看起来”更炫酷的技术武装自己。

当然新技术有时间还是要学,但是思想层面的东西,无论是对程序员代码技能,还是对思想层面的建设,都很有帮助,我认识两个微软的大佬,没有那么浮夸的技术,但是数据结构,算法,和快速设计框架的逻辑,让我望尘莫及,就算是不懂一个技术,但是能猜出来大概怎么用,因为已经深谙其法了,因此我决定开始开一个设计系列,简单的聊聊设计模式(23种)和开发原则(6个大类),当然很多人都讲过,但是我想再说一遍,可能印象更深刻,而且我和别人讲的可能不一样,而且也是用 NetCore 3.0 做的 Demo。

 

 

一、目录

1、源代码Github

每篇文章呢,我会每个设计模式建立一个单独 solution,然后放到一个公共 GitHub 仓库里,

目前,还没有内容,我会跟随文章更新,但是这个总的仓库地址不会变:

Github: https://github.com/anjoy8/DesignPattern

 

 

2、本系列文章一览

文章更新中......

 

 

 

二、设计模式的重要性

相信这个重要性我就不用多说了,每个人都知道它的重要性,它是从我们刚开始接触代码就听到的,正式参加工作的时候用到的,以及当上架构师或者项目主管后讲到的,如果要是还有设计模式没有用,或者不想学,那这一系列文章,可以不用看了,真的。

 

下边这些是我从网上随便摘抄的,随便的意思,是说很重要,大家都在说,我这里象征性的意义列一下:

1.设计模式是解决方案

2.设计模式是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

3.设计模式是重复出现的、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

4.设计模式是用于解决在特定环境下、重复出现的、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

5.设计模式是经过验证的,用于解决在特定环境下、重复出现的、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



作者:_伽蓝寺听雨声

 

然后这里有意义:

自从程序诞生之初,就面临着来自 耦合性,内聚性以及可维护性,可扩展性,重用性,灵活性 等多方面的挑战。

而面向对象是为了解决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重用性等以上问题而出现的。

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是一套被反复使用、多数人知晓的、经过分类的、代码设计经验的总结

为了代码可重用性、让代码更容易被他人理解、保证代码可靠性。

设计模式包含了面向对象的精髓,有种说法是“懂了设计模式,你就懂了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OOA/D)的精要”。

 


作者:「LeafBoatSailor」

 

最后这里还有心得:

设计模式,我认为是前辈程序员在大量开发中累积的经验,然后归纳为了这些设计模式,理所当然的,这23个设计模式绝不是代表了所有的开发真理,在问题面前应该灵活变通,当你的代码类结构合理, 易于维护 ,可扩展性强,那么是否使用了这23个设计模式已经无所谓了,因为这些前辈留下来的经验就是为了当你的项目做的非常大,非常复杂的时候,仍然能让你能掌控这些代码,不会让他们乱成一团。这才是设计模式真正的意义吧。


作者:「晓_晨」

 

那下边我们就说说,这个系列讲哪些内容。

 

三、讲解白皮书

 

设计模式有两个大块,一个是原则,一个是设计方案,我们基于某个,或者某几个原则,来规范我们的模式,然后通过模式,来规范我们的项目代码。

1、11 种设计原则

 

看不懂没关系,之后会稍微的说到,其实很多咱们也都知道了,比如依赖倒置、开放封闭、里氏替换、无环依赖、稳定抽象等等,我们平时都在使用:

 (11 种设计原则)

 

 

2、23 种设计模式

 

 (23种设计模式关系图)

 

 

创建型模式:

  1. 单例(Singleton)模式:某个类只能生成一个实例,该类提供了一个全局访问点供外部获取该实例,其拓展是有限多例模式。
  2. 原型(Prototype)模式:将一个对象作为原型,通过对其进行复制而克隆出多个和原型类似的新实例。
  3. 工厂方法(Factory Method)模式:定义一个用于创建产品的接口,由子类决定生产什么产品。
  4. 抽象工厂(AbstractFactory)模式:提供一个创建产品族的接口,其每个子类可以生产一系列相关的产品。
  5. 建造者(Builder)模式:将一个复杂对象分解成多个相对简单的部分,然后根据不同需要分别创建它们,最后构建成该复杂对象。

 

结构型模式:

  1. 代理(Proxy)模式:为某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对该对象的访问。即客户端通过代理间接地访问该对象,从而限制、增强或修改该对象的一些特性。
  2. 适配器(Adapter)模式: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外一个接口,使得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类能一起工作。
  3. 桥接(Bridge)模式:将抽象与实现分离,使它们可以独立变化。它是用组合关系代替继承关系来实现,从而降低了抽象和实现这两个可变维度的耦合度。
  4. 装饰(Decorator)模式:动态的给对象增加一些职责,即增加其额外的功能。
  5. 外观(Facade)模式:为多个复杂的子系统提供一个一致的接口,使这些子系统更加容易被访问。
  6. 享元(Flyweight)模式:运用共享技术来有效地支持大量细粒度对象的复用。
  7. 组合(Composite)模式:将对象组合成树状层次结构,使用户对单个对象和组合对象具有一致的访问性。

 

行为型模式:

  1. 模板方法(TemplateMethod)模式:定义一个操作中的算法骨架,而将算法的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使得子类可以不改变该算法结构的情况下重定义该算法的某些特定步骤。
  2. 策略(Strategy)模式:定义了一系列算法,并将每个算法封装起来,使它们可以相互替换,且算法的改变不会影响使用算法的客户。
  3. 命令(Command)模式:将一个请求封装为一个对象,使发出请求的责任和执行请求的责任分割开。
  4. 职责链(Chain of Responsibility)模式:把请求从链中的一个对象传到下一个对象,直到请求被响应为止。通过这种方式去除对象之间的耦合。
  5. 状态(State)模式:允许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发生改变时改变其行为能力。
  6. 观察者(Observer)模式:多个对象间存在一对多关系,当一个对象发生改变时,把这种改变通知给其他多个对象,从而影响其他对象的行为。
  7. 中介者(Mediator)模式:定义一个中介对象来简化原有对象之间的交互关系,降低系统中对象间的耦合度,使原有对象之间不必相互了解。
  8. 迭代器(Iterator)模式:提供一种方法来顺序访问聚合对象中的一系列数据,而不暴露聚合对象的内部表示。
  9. 访问者(Visitor)模式:在不改变集合元素的前提下,为一个集合中的每个元素提供多种访问方式,即每个元素有多个访问者对象访问。
  10. 备忘录(Memento)模式:在不破坏封装性的前提下,获取并保存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以便以后恢复它。
  11. 解释器(Interpreter)模式:提供如何定义语言的文法,以及对语言句子的解释方法,即解释器。

 

这些我们平时也都用到了,至少我的项目中已经讲过的有:单例、工厂、装饰器、中介者、代理模式等。

当然这 23 种设计模式,一个框架中肯定可以共存的。

 

 

四、参考文集

 

这里是常见的三本书,当然还有很多,我认为设计模式不是仅仅看书就能解决的,是需要部分代码和沟通讨论的,欢迎来我公众号或者QQ群,一起交谈:

 

(大话设计模式)

 

 

 (Head First 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 第2版)

 

其他网友引用:

 1、https://www.cnblogs.com/cainiao-chuanqi/category/1474597.html

 

posted @ 2019-11-22 09:05  老张的哲学  阅读(10029)  评论(27编辑  收藏  举报
作者:老张的哲学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返回顶部小火箭
好友榜:
如果愿意,把你的博客地址放这里
jianshu.com/u/老张
SqlSugar codeisbug.com